电容器,通常简称其容纳电荷的本领为电容,用字母C表示。定义1:电容器,顾名思义,是'装电的容器',是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英文名称:capacitor。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 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定义2:电容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且相隔很近的导体(包括导线)间都构成一个电容器。
电容与电容器不同。电容为基本物理量,符号C,单位为F(法拉)。
通用公式C=Q/U平行板电容器专用公式:板间电场强度E=U/d ,电容器电容决定式 C=εS/4πkd
1、电容器的常见故障。当发现电容器的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1)、电容器外壳膨胀或漏油。
(2)、套管破裂,发生闪络有为花。
(3)、电容器内部声音异常。
(4)、外壳温升高于55℃以上示温片脱落。
2、电容器的故障处理
(1)、当电容器爆炸着火时,就立即断开电源,并用砂子和干式灭火器灭火。
(2)、当电容器的保险熔断时,应向调度汇报,待取得同意后再拉开电容器的断路器。切断电源对其进行放电,先进行外部检查 ,如套管的外部有无闪络痕迹,外壳是否变形,,漏油及接地装置有无短路现象等,并摇测极间及极对地的绝缘电阻值,如未发现故障现象,可换好保险后投入。如送电后保险仍熔断,则应退出故障电容器,而恢复对其余部分送电。如果在保险熔断的同时,断路器也跳闸,此时不可强送。须待上述检查完毕换好保险后再投入。
(3)、电容器的断路跳闸,而分路保险未断,应先对电容器放电三分钟后,再检查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力电缆及电容器外部等。若未发现异常,则可能是由于外部故障母线电压波动所致。经检查后,可以试投;否则,应进一步对保护全面的通电试验。通过以上的检查、试验,若仍找不出原因,则需按制度办事工电容器逐渐进行试验。未查明原因之前,不得试投。
3、处理故障电容器时的安全事项。处理故障电容器应在断开电容器的断路器,拉开断路器两侧的隔离开关,并对电容器组放电后进行。电容器组经放电电阻、放电变压器或放电电压互感器放电之后,由于部分残余电荷一时放不尽应将接地的接地端固定好,再用接地棒多次对电容器放电直至无火花及放电声为止,然后将接地卡子固定好。由于故障电容器可能发生引线接触不良,内部断线或保险熔断等现象,因此仍可能有部分电荷未放出来,所以检修人员在接触故障电容器以前,还应戴上绝缘手套,用短路线将故障电容器的两极短接。
(1)如果指针先大幅度摆向电阻零位,然后慢慢地返回到数百千欧位置,说明电容器完好。
(2)如果指针不动,则说明电容器有开路故障。
(3)如果指针摆到电阻零位后不返回,说明电容器内部已击穿损坏。
(4)如果指针摆到刻度盘上某个较小电阻处,不能返回,说明电容器泄漏电流较大。
(5)如果指针能摆动和返回,但第一次摆幅小,说明电容器容量已减小。
(6)将万用表的转换开关拨到R×10k挡,用表笔测量电容器两引线对外壳电阻。如果电阻为0Ω,说明电容器电极与其外壳之间已被击穿短路。
对于电容器已有断路、严重泄漏或击穿故障的,则需要更换新的电容器。
根据电解电容器容量大小,通常选用万用表的R*10,R*100,R*1K挡进行测试判断。红、黑表笔分别接电容器的负极(每次测试前,需将电容器放电),由表针的偏摆来判断电容器质量。 1、若表针迅速向右摆起,然后慢慢向左退回原位,一般来说电容器是好的。 2、如果表针摆起后不再回转,说明电容器已经击穿。 3、如果表针摆起后逐渐退回到某一位置停位,则说明电容器已经漏电。 4、如果表针摆不起来,说明电容器电解质已经干涸推失去容量。 有些漏电的电容器,用上述方法不易准确判断出好坏。当电容器的耐压值大于万用表内电池电压值时,根据电解电容器正向充电时漏电电流小,反向充电时漏电电流大的特点,可采用R*10K挡,对电容器进行反向充电,观察表针停留处是否稳定(即反向漏电电流是否恒定),由此判断电容器质量,准确度较高。 黑表笔接电容器的负极,红表笔接电容器的正极,表针迅速摆起,然后逐渐退至某处停留不动,则说明电容器是好的,凡是表针在某一位置停留不稳或停留后又逐渐慢慢向右移动的电容器已经漏电,不能继续使用了。表针一般停留并稳定在50-200K刻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