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分析仪是一台紫外光度计,可准确、可靠地测量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检测原理为紫外吸收法,测量时使用单个玻璃测量池体,并利用比尔—朗伯定律计算出臭氧浓度。
臭氧分析仪的检测方法
化学检测法
1、碘量法
碘量法是常用的臭氧测定方法,我国和许多国家均把此法作为测定气体臭氧的标准方法,我国建设部发布的《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产量、电耗的测量》标准CJ/T30282—94中即规定使用碘量法。
其原理为强氧化剂臭氧与碘化钾水溶液反应生成游离碘,臭氧还原为氧气。
2、比色法
比色法是根据臭氧与不同化学试剂的显色或脱色反应程度来确定臭氧浓度的方法,按比色手段分为人工色样比色与光度计色,此法多用于检测水溶解臭氧浓度。
国内检测瓶装水臭氧溶解浓度有使用碘化钾、邻联jiaan等比色液的,其方式是利用检测样品显色液管相比较,确定测样臭氧溶解度值,要求精确的,则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
3、检测管
将臭氧氧化可变化试剂浸渍在载体上,作为反应剂封装在标准内径的玻璃管内做成测管,使用时将检测管两端切断,把抽气器接到检测管出气端吸取定量臭氧气体;
臭氧浓度与检测管内反应剂柱变色长度成正比,通过刻度值读取浓度值。
德国、日本和我国都生产臭氧检测管,浓度范围分为高(1000ppm)、中(10ppm)、低(3ppm)三种,用于检测空气臭氧浓度,适于现场应用,使用简便,但精度低(为±15%)。
技术参数
量程范围:1~10000PPM,1~100mg/L,1~150mg/L,1~200mg/L可选
显示分辨率:1PPM,0.1mg/L;
显示位数:4位;
准确率:1%;
响应时间:<10秒
通讯方式:RS-485;
通讯参数:9600,8,N,1;
输出方式:4-20mA,或0-5V可选,线性;
重量:1.5Kg
输入气体压力:最大0.1MPa;
输入气体流量:1-5L/min(接旁路1L/min);
电源:AC220V50Hz;
尺寸:160mm(长)×80mm(宽)×25mm(高)
气体输入口、输出口管内径4mm,外径6mm;
做为内嵌入式仪表开孔尺寸:152mm×76mm。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分析臭氧现在在国际上zui流行的是紫外线吸收法。
它是利用臭氧对254nm波长的紫外线特征吸收的特性,依据比尔—郎伯定律制造出的分析仪器,只要选择合适长度的吸收池,就可以检测0.002mg/m3~5%(vol)浓度的臭氧。
其线形在4~5个数量级内都很好,该法已被我国作为环境空气中测定臭氧的标准方(GB1/T1154348)。
紫外线吸收法不但可以适用于检测气体中臭氧浓度,也可以检测水中溶存的臭氧浓度。
紫外线吸收法的仪器在美国、的国、瑞士、日本都有产品。紫外吸收式臭氧分析器,用于环境检测,1992年以后又陆续扩展量程到100ppm、1000ppm。
紫外线吸收式臭氧分析器,其测量范围从0~10ppm(用于环境检测)、0~100ppm、0~1000ppm、0~10000ppm到0~25000ppm。
任何一种光学测量仪器,都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去操作,否则将可能将出现测量误差,或对仪器造成损坏。
下面小编就要来和大家讲讲使用植物冠层分析仪需要掌握的事项吧!
1、应尽可能避免直射的阳光,尽量在日出日落时或多云的天气进行测量,如果避免不了,那么需要注意:
使用270度的遮盖帽或更小的视野遮盖帽;背对阳光进行测量,遮挡住日光和操作者本身;对植物冠层进行遮阴处理;天空云分布不均匀导致光线不均匀的天气条件:等待云彩飘过并遮挡了阳光时再进行测量。适宜光线条件:均匀的阴天或者散射光照下才能测量。
2、了解植物冠层分析仪遮盖帽的用途。从传感器的视野中去除太阳;从视野中去除操作者的影响;天空亮度不均匀;冠层内有明显的空隙;减小对测量样地尺寸的需要;减小了森林内必需的空地尺寸。
3、测量时,应该使植物冠层分析仪传感器保持与斜坡相匹配,而不是实际的水平。
4、注意叶片和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一个叶片与传感器的距离是重要的,太近将导致测量的误差。简单的计算方法是根据采用的遮盖帽的角度来得到距离因子参数,再除以B值的重复次数,再乘以叶片的宽度,就能得到最小需要的距离了。
5、如果一个视野内既有稠密的冠层又有稀疏的冠层,那么要采用遮盖帽来减少其同时出现在同一视野的可能。
系统组成
带传感器的控制单元
测量探杆和外置PAR传感器
RS-232数据线、数据传输软件、用户说明书及手提箱
工作原理
探头中包括80个间隔为1 cm的PAR光量子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光照中PAR的变化,输入研究区域的经纬度和时间,仪器可自动计算出天顶角,通过设置叶角分布参数(X)和测量冠层上、下PAR的比率,可以计算出植物冠层的LAI值。
植物冠层分析仪可以同时测量PAR和LAI。仪器出厂前经过校验,校验值储存于内存中,故在使用过程中无须校验。植物冠层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和植物学等研究领域。
下一篇:恒温水浴的操作使用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