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仪器的维护保养措施中需要注意的普遍问题
1、操作时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对注意事项,投用仪器前须事前预热,做好事后散热或清洗的。否则,仪器维护再好也不会经久耐用。
维护保养的重点应当是使用者经常接触到的地方,这些接触点很容易出故障,应加强对这些接触点的维护保养。
有光学元器件的分析仪器,严禁用手触摸或擅自调节。
要认真做好分析仪器维修记录,包括维修时间、维修情况简述、更换配件。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分析仪器维护情况及动态,进而掌握分析仪器故障原因。
对涉及安全的仪器设备,操作时应有必要的隔离措施和警示标志。根据分析仪器维护保养的以上措施,我们制定了维护保养计划和相关措施,并确定了分析仪器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
2.仪器维护保养措施的制定按分析仪器的类型及使用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切实可行的“设备维护保养细则”,同时做好维护保养措施:
所有仪器设备一般的维护方法:
使用、维护人员在开箱后,应认真研读随机带的说明书,掌握其结构、原理、功能、操作要点,维护与保养要求。仪器内外应保持干净,注意防潮湿、防锈蚀、防干扰。精密仪器要轻取轻放,光学部件要用擦镜纸,不能使用湿布擦抹。对电子线路板要清除灰尘,检查仪器接地情况。机械及传动部分要除锈迹、污物,并且做好润滑上油。
对于使用频次高的仪器维护方法:
按照仪器的特性,属于热交换的,要定期检查通风口,及时清理灰尘及燃烧杂物;属于油压机械的或内有介质溶液的,要定期检查介质变色或界面情况,及时更换介质或适量增减。属于易损件的,要及时清理更换,如气相色谱仪的隔垫。有水循环的仪器,要防止因粉尘、浮游物等聚集,导致水流量不足,影响冷却效果或者因电导率升高影响仪器的性能。使用气源的仪器,要定期用肥皂水检查气路接头,防止漏气引起事故,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使用频次低的仪器的维护方法:
电子仪器和分析仪器要定期通电预热,防止电解电容变质,电子线路板局部短路或性能不良,影响仪器使用效果;对于用干电池的仪表,长期不用时要将电池取出后存放,防止电池腐烂损坏电极;微安表要将输入端短接后存放,灵敏检流计要将输入线圈锁住后存放;经常检查仪器的干燥硅胶,以防内部件受潮,影响仪器的稳定性指标;光学通道要定期除尘,除污及霉点。
一、仪器的联接与通电
用电源线将主机电源插座与市电连接,并将仪器可靠接地,(否则易受干扰,引起数据波动);检查排液胶管安装是否牢固(不要将放液胶管的出口端没入废液中,以免放液不畅),并向比色杯中注入蒸馏水(参比液),打开仪器电源开关,此时显示炉号,如需要修改可按一位数字键并以“执行“键结束,此时通道显示浓度值。通电稳定10~15分钟后可以进行零点输入和满度的调整工作。
二、零点输入和满度调整
分析仪器在日常使用中,需进行调整零点及满度的工作,一般零点不需经常调整,每次开机后调整一次即可。
按通道键,通道数码管的符号位显示“U”,其余4位显示数字是信号百分比(透过率U),按下对零铵钮(有时有音响),该零点即被输入并存贮起来,然后再按对零旋钮回到正常状态。调节该通道满度调整旋钮,使信号百分比显示为100.0左右,再按一下满度键,满度即被跟踪至100.0,该通道零点输入和满度调整工作完毕,按“退出”键。
水质分析仪器的校准在经典仪表管理中一直使用"校验"这一名词,现在在计量管理中,称为"校准"。
校准(Calibration)是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必要时也包括确定其他计量性能)的全部工作。
校准与检定的异同
校准和检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校准一般是用比被校计量顺具精度高的计量器具(称为标准器具)与被校计量器具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校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有时也包括部分计量性能;
但往往进行校准的计量器具只需确定示值误差,如果校准是检定工作中示值误差的检定内容,那样准可说是检定工作中的一部分;
但校准不能视为检定,况且校准对条件的要求亦不如检定那么严格,校准工作可在生产现场进行,而检定则须在检定室内进行。
有人把校准理解为将计量器具调整到规定误差范围的过程,这是不够确切的。虽然校准过程中可以调整,但调整又不等于校准。
校准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如下:
(1) 环境条件校准如在检定(校准)室进行,则环境条件应满足实验室要求的温度、湿度等规定。校准如在现场进行,则环境条件以能满足仪表现场使用的条件为准。
(2) 仪器 作为校准用的标准仪器其误差限应是被校表误差限的1/3~1/10。
(3) 人员校准虽不同于检定,但进行校准的人员也应经有效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只有持证人员方呆出具校准证书和校准报告,也只有这种证书和报告才认为是有效的。
上一篇:如何科学地保养硬度计及解决方案